top of page

複製情感——李屏宜的版畫創作

 

文/莊偉慈

在獲得「高雄獎」後的訪問內容中,李屏宜曾如此描述版畫創作:「對我而言,刻木板的過程就像一種修行,反覆的雕刻如同與木板的對話,使我內心沉靜。」在觀看其作或是聽她講述創作的過程,無論是跟隨畫面上的線條,又或者是隨著她悠悠的語氣和口吻,花東的景色確實就隨著她的話語、如同雕刻刀那樣,一筆一筆又一筆地,以緩慢的速度、顯像的節奏,慢慢地浮現在觀者眼前。

 

被部署的幻想

 

  李屏宜的創作風格並非全然都是風景,在她的創作前期有更多作品,著重於表現版畫技法與線條生命。2020年前,李屏宜有許多以動物為主題的創作,這些作品尺幅不大,題材常可見銀龍魚、犬、穿山甲等,內容結合個人記憶、潛意識與幻想而生成,有時候看來像是單純的景物描繪,卻也同時滲出神秘而令人費解的訊息。這些創作一方面展現版畫作常見的裝飾性格,另一方面以討喜而親人的姿態呈現在觀者面前。透過落刀時的仔細斟酌,觀者可從令人愉悅的圖象,隨著木板紋路、線條佈署,以一個平穩而悠閒的節奏感,跟隨藝術家安排的細節進入其中。

 

  在2015年到2020年這段期間,李屏宜專注於刻劃具超現實與象徵意味的內容。在系列作品「蘭壽」、「紅龍」、「Shell Lady」可看到她如何透過主題描繪,在繽紛多彩的色調下,營造出迷離而又神祕的幻想空間。「蘭壽」、「紅龍」系列或《海月》(水母)、《月桃鯪鯉》(穿山甲)等作品,乍看下讓人誤以為這是對生物的寫實描繪,然而藝術家在構圖與空間的營造,以一種非常節制甚至刻意留白的手法,讓留白空間和主題所聚焦的對象,形成一個幽微的對話路徑。如《月桃鯪鯉》,畫面中呈現一隻穿山甲攀附在月桃花上,月桃因穿山甲的攀附而下垂,上方的花瓣開得爛漫,尚未開花的則帶著一抹淺紅。在這看似美好而寧靜的畫面中,觀者能感受到生命的豐滿與恬靜,然而其中也隱含了一絲無法預測的詭譎,因為我們無法得知,藝術家究竟是單純呈現一個恬靜的畫面,亦或者暗示觀眾下一秒可能出現的危險(穿山甲墜落的可能)?在藉由題名「鯪鯉」使用穿山甲的閩南語發音「lâ-lí」的中文諧音,李屏宜以一種輕描淡寫的手勢,將危險的平衡夾帶進入甜美靜謐的畫面,這也將觀者拉進了神秘的象徵體系之中——因為身為觀者的我們知道,穿山甲不會這樣攀附在月桃花上,而這超越現實描繪的畫面,自然是透過象徵寓意以表達主觀想像與情調的手法了。

 

  在李屏宜的創作中,另一個令人玩味的系列是「Shell Lady」。這系列將「貝殼」、「少女」相連結,即是以其脈絡上的斷裂而造成的矛盾感,代入畫面並創造引人遐想的空間。創作中的主題是一個胸部以上受貝殼遮蓋,只露出白晰身軀的女子,觀者無法得知女子的表情與面容,僅能在有限的線索中——姿態、性感的雙腿以及被藝術家刻意以些許的紅色點亮的部位,推敲這引人遐想的畫面。畫面的張力或說矛盾,來自於女子身體並未坦露重要部位,但關節處或其他部位被暈染的紅色,卻喚起觀者各種的想像——也許是關於性的暗示、也許是疼痛而難以癒合的傷口。在遮蔽與暴露的兩端,李屏宜藉由謎題般的構圖,敘述一個不由自主且難解的情狀,也像是訴說某種無處可避的傷痛,及自我療癒的心理狀態。

 

記憶的再造和對話

 

  在2020年後半的創作,顯現出李屏宜在形式與風格上的轉折,無論是題材的轉變或是透過創作策略的重新佈署,她將視線從神祕的潛意識世界,轉向充滿活力而生氣勃勃的自然景觀。這樣的轉折,和她在工作上的轉換以及近年定居台東不無關係。

 

  李屏宜從小在花蓮成長,雖曾在台北生活過一段時間,但近年因工作緣故搬遷至台東。隨著職涯轉換以及疫情期間在池上駐村的經驗,李屏宜將創作的關心轉移到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自然風景。她憶及駐村期間的生活,形容:「在池上駐村時,因為環境非常安靜,所以人的狀態也跟著沉澱下來,這使得我能深刻地體驗當地的氛圍——很美、很寧靜而緩慢。」這種將呼吸節奏隨環境連帶放慢的生活,讓李屏宜想起了父親多年來所拍攝的風景照,那是一種來自於在靜心狀態下重啟與環境對話的狀態。這些風景照疊合共融的記憶與主觀經驗,於是,從自身在工作閒暇看海的經驗,到父親攝影作品中對故鄉花蓮的反芻,李屏宜藉著版畫創作中原版與複製的對話關係,找到另種回看記憶風景的形式,創作出「呼吸:風景」系列作品。

 

  「呼吸:風景」最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是打破傳統只展出複數性版畫的形式。李屏宜將原本被隱藏起來、被視為工具載體的原版做為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將原版和複印出來的版畫相並置。展出的形式強調作品的對稱與孿生關係,一方面藉此隱喻記憶的複製與疊合,另一方面也開創出另種重新思索版畫創作的可能。2020年的四件組「Breathe:Wave」系列,以東部的山海為題,飽合度高的色調與大面積色塊,彷彿在回應人立於天地之間所感受到的壯闊無垠,自然景觀隨時節變化,稻田在收穫時豐富飽滿、而海岸在潮汐的節奏中展現其深邃瑰麗。藝術模仿自然或再現自然的概念,在此系列中被完整地映證詮釋。版畫的複製特性,恰恰好回應了藝術與自然的關係。

 

  李屏宜透過版畫所描繪的自然風景,藉由和原版並置,讓藝術和自然的關係能在其創作被辯證與辨識。在過往的美學概念中對藝術與自然關係的討論,始終認為藝術倚賴著自然,且自然是處於永無休止的變動中。自然有其本質性的根源與狀態,但本身卻又展示出其所統攝的法則(如比例原則),可以說,自然之所以受到稱頌,是因為展現出形式之美及帶有永恆的性質。李屏宜的作品,無論是轉譯自父親的風景攝影,或是源自於個人對自然的觀察感受,她的創作揭示出永恆的自然/景觀在其版畫如何成為了藝術的模型。自然景觀與私人記憶,以藝術的姿態永存於作品中。

 

  李屏宜自「呼吸:風景」系列以降,創作了許多以花東自然景觀為題的作品。這些景觀傳遞一種時間被凍結的調性,藝術家似乎將某個特定時刻——她與此景相遇、凝視、被打動的瞬間轉移到作品。我認為此種凝固或將自然製成藝術模型的特質,與版畫創作的工序不無關係。由於李屏宜的版種屬於單版複刻,所以在創作版畫的過程,也註定工作必定冗長而耗費心力。她必須先在版上刻製特定圖層的圖象、調製油墨顏色、接著滾墨而後是扛著原版印刷。每一層的製圖須先依照原初設定的草稿工作,但在這樣的過程中也要依照每個圖層在版上的狀態、以及對景觀的記憶微調,此這種緩慢的節奏也因此隨著她的落刀與工序被融進作品。在其描繪花東自然景觀的創作如《巒》、《月牙灣》,能充分感受到李屏宜是如何將父親的風景攝影、對景觀的情感記憶融合於畫面。近期新作《月亮真美》、《Moonlight sea》裡,李屏宜延續既有的形式,將藉由模仿而創造的風景,以及被藝術所詮釋的風景並置。觀者在其中不僅看到原版上的刻痕,循著痕跡想像藝術家落刀時的經營思量,並置的形式也引領觀者穿梭於作品的表裡,彷彿跟著藝術家共同在原生的、和感性經驗的風景間漫遊。在李屏宜的創作中,我們先是看到藝術家對於自然的模仿,而後是察覺到被轉譯過的色調與被框限住的景觀,李屏宜藉由原版和版畫的並置,在虛與實對話、空白之間的互文,創造出景觀的時態,也提示觀者藝術家在其中的位置。

 

  人們對於自然景觀的記憶,總是停留在其最美麗或最耐人尋味的時刻。隨著四季變換,景觀展現出宇宙恆定秩序和自然作用之力,這些景觀對不同的觀者誘發其觀景時的感性經驗。換言之,同一個景觀對每個人都帶來不同的寓意,並產生如詩的感受。李屏宜過去兩年來的風景系列創作,在看似直觀的表現下,蘊含對台灣東部土地的深刻情感,以及個人對景觀的詮釋。她的作品展現出自然的客觀現實,也藉由單版複刻慢節奏的創作特質,一刀又一刀地將情感凝縮、塑模成為經驗性的美感。藝術在此超越單純的模仿自然或做為自然的複本,並因著創作者的介入,從模仿而至轉化,從實在的描繪創造出超越真實的經驗。而身為觀者的我們,也在她所創造出的畫面中,彷彿找到可安放自身感受的位置。

bottom of page